一、成果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园林产业是绿水青山、美丽中国、生态建设主阵地,城乡园林建设理念向既要景观优美又要营造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转变。随着园林产业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要求现代园林人才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良好的审美能力、运用新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和城乡建设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园林人才,引领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是高职院校园林类专业的重要课题。
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如何解决好现代园林工匠特质培养不凸显、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性不强、校企协同育人资源集成度不高等问题,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融入教学内容,推进产学服创一体化育人,探索具有潍职特色的现代园林工匠培养模式和路径,对高职园林类专业践行“两山”理论,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成果研究与实践过程
2009年,潍坊职业学院以园林技术、园艺技术2个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载体,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园林类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与实践研究》,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省部级课题,在园林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研究探索。2016年形成《潍坊职业学院园林类专业“三匠”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提出“三匠”高素质复合型现代园林工匠的培养目标,构建“四课堂融通、四进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产学服创一体化育人改革思路,核心理念形成论文发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方案在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园艺技术等3个专业应用实施,经过5年实践完善,并以《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等5项省级课题为支撑,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持续深入研究,反复实践并推广,成效显著,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现代园林工匠。成果框架见图1。

图1“四课堂融通、四进阶提升”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图
三、成果主要内容
(一)解决的教学问题
1.园林工匠特质培养不凸显的问题。现代园林产业更加强调工艺的精细化、景观的自然融合、生态文明的平衡等,高职院校对精益精神、造园技艺、艺术审美等园林工匠特质培养不凸显,难以适应新理念、新技术发展。
2.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服务和创新能力难以实现一体化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过程产学服创结合不紧密,存在专业技艺训练的精细度不够、综合解决园林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乏力、新技术新工艺研创和应用力度不足等共性问题。
3.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不先进的问题。课程、实践教学、双创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与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和创业项目等脱节。
4.校企协同育人资源集成度不高问题。教学资源、师资、实训基地校企共享不足,行企校项目和导师互动交流不畅。
(二)解决问题的方案
1.提出“融合·至臻·善境”人才培养理念,厘定“三匠”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适应新时代生态建设和城乡绿化美化需要,提出“融合·至臻·善境”人才培养理念,塑造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丰富和践行“两山”理论。调研国内228家园林企业,梳理现代园林产业的人才需求,分析现代园林人才特质,厘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匠心、匠技、匠能”的高素质复合型现代园林工匠。匠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明晰绿色情怀、劳动精神等7项匠心要素;匠技——营林造园的专业技艺,明晰植物造景、绿地管养等10项匠技要素;匠能——跨界融合的技术服务和创新能力,明晰智慧园林、园林鉴赏等4项匠能要素(见表1)。

2.实施“四课堂融通、四进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课堂、生产课堂、服务课堂、科创课堂“四课堂”融通(见图2)。教学课堂:教学做一体,夯实绿化基本技能,体验园林情境。生产课堂: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真境实干,强化造园技艺和工匠精神。服务课堂:组建技术服务团队,服务园林企业和城乡绿化,提升系统养护管理能力。科创课堂:依托创新平台,开展新技术研发、新工艺改良和自主创业,拓展美学修养和创新能力。

图2 四课堂融通模式图
“准学徒—学徒—准工匠—工匠”四进阶提升(见表2)。汇聚355个生产、技术服务和创新项目,与教学项目融合,分阶段融入教学过程,“四课堂”交互实施,校企双导师指导。第一阶准学徒,学习绿化基础知识,校内模拟训练造园技艺,体验感知园林情境;第二阶学徒,深化专业知识,跟岗训练单项技能,锤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第三阶准工匠,训练造园管养综合技能,实情实境顶岗实践,深入区域景园开展技术服务,深植绿色情怀;第四阶工匠,拓展创新解决问题能力,改良造园新工艺,研发管养新技术,开展创业实践,升华创造美、创造品质、合于自然的善境思维。

3.构建“模块化、项目化、立体化”三化联动教学体系,实施“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教学(见图3)

图3 “三化联动”教学体系
一是构建“三融三阶”模块化课程体系。思政、劳育、美育三融入,构建基础、专业、拓展三阶课程平台,重构12个模块57门课程。基础课平台包括艺术修养、生态环境、通识教育等3个模块;专业课平台包括花木生产、景观设计、工程技术、绿地养护、工程管理等5个模块;跨界拓展平台包括智慧园林、项目经营管理、园林鉴赏、设施园艺等4个模块(见图4)。将白浪河绿地养护、耐盐碱植物良种培育等技术服务和创新案例融入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依托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网络资源,教师发布学习资料,学生线上自学;课中利用智慧课堂发布学习任务,进行案例式、探究式教学和分组操练;课后校内外基地强化训练,线上答疑和评价。

图4 课程体系图
二是构建“双力并行”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引入青欣公司苗圃苗木生产、潍坊渤海路绿化施工,校园绿地智能养护等真实项目,依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实施“虚实结合”实践教学,通过“基地体验—虚仿模拟—实境训练—跟岗顶岗实战”四层次递进实践,同步培养工匠精神软实力与造园技艺硬实力(见图5)。第1-3学期师生分组选项目,完成花木栽培、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养护管理全环节,第3-6学期分期融入服务团队和创新平台。

图5 “双力并行”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构建“三协同”立体化双创教育体系。搭建创新平台,课内外协同、创业活动与创业竞赛协同、线上线下协同,突出新技术新工艺创研,建设花卉饰品创制、植物造型等创新社团6个,开发《插花与花艺设计》等专创融合课程5门,创新创业项目 25个,师生研发大树移植、盐碱地玉兰引种等新技术、新工艺55项,改良文冠果等新品种13项。
4.建立教学资源、教师团队、育人平台校企共建共享机制,保障产学服创一体化育人有效运行
牵头成立省农林职教集团、省农林行指委,与山东省园林绿化行业协会深度合作,建立定期交流研讨机制,校企共建生产、服务、科创项目库,项目进资源、进团队、进平台。共建优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建成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7门在线课程、11本国家规划教材、15本工作手册式教材。共建结构化教学团队,校企互兼互聘,项目带动,培育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共建“基地+园区+中心”育人平台,建成1个国家级虚仿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6个校内外实训基地、15处省市科技示范园、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四、成果特色与创新
1.率先厘定“三匠”园林工匠培养目标,创新提出“融合·创新·善境”人才培养理念
厘定具备“匠心、匠技、匠能”的现代园林工匠培养目标,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林造园的专业技艺、跨界融合的技术服务和创新能力三维度明晰21个要素内涵,凸显对园林人才工匠精神、艺术审美、新技术新工艺创新等能力培养,为高素质复合型园林工匠培养提供目标遵循。提出“融合·至臻·善境”育人理念,塑造学生“人文、艺术、生态、自然和谐统一”的共同价值追求,在践行“两山”理论上有重大创新。
2.创新实施“四课堂融合、四进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
突破园林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离散的做法,将生产、服务、创新项目融入教学过程,凸显技术服务和创新能力培养,打造“教学、生产、服务、科创”四课堂,产学服创一体化培养,能力四进阶提升。第一阶准学徒,学习绿化基础知识,校内模拟训练造园技艺,体验感知园林情境;第二阶学徒,深化专业知识,跟岗训练单项技能,锤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第三阶准工匠,训练造园管养综合技能,实情实境顶岗实践,深入景园,技术服务,深植绿色情怀;第四阶工匠,拓展创新解决问题能力,改良造园新工艺,研发管养新技术,开展创业实践,升华创造美、创造品质、合于自然的善境思维。人才培养核心理念形成论文《创建高水平实训基地 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表。
3.创新技术服务、技术创新融入课程改革新路径
丰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三融三阶”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艺术修养、花木生产、项目经营等12个课程模块,57门课程。将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创新创业项目融入课程内容,任务驱动,实施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服务和创新能力培养落实到每门课程实践。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纳入教学资源库,培训、服务行业企业,反向促进行业技术难题解决。课程改革理念形成论文《“互联网+”背景下“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与实践》发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五、应用效果及推广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居同类专业前列
为现代化品质城市、城乡绿化输送高素质园林工匠4200余人,就业对口率提高9%,三年后自主创业率达11%,毕业生遍及区域所有骨干园林企业,就业两年后95%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在校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三等奖10项,获国家“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省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6项,培养省市技术能手、齐鲁工匠后备人才53人。培育出中国林草产业创新英才赵庆柱,全国住建系统技术能手张建凯、商建新,齐鲁首席技师田洪波,省住建系统劳模陈平等毕业生典型。
2.带动专业群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建成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1个、国家骨干专业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1个。建成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立项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参与2个,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1本、获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
3.师生创新成果与技术服务成效突出
培育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4名。师生完成创新项目25项,改良新工艺55项,审定山东省林木良种13个,申请专利23项,科技成果转化受益3700余万元,为白浪河湿地建设、兄弟院校盐碱地绿化等开展技术服务项目200余项,服务10万人次。教师录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50期,宣讲园林知识、解答技术难题、推广新技术等,惠及从业人员2000余万人。
4.引领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成果在国家、省级园林师资培训中向全国职业院校推广,培养模式在省职教集团、山东省农林行指委45个单位共享,被23所院校采用,以此培养模式指导兄弟院校获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开发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9个,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个,出版国家规划教材,惠及学生20余万人。专业教学资源库上线人数达6342639人次,辐射职业院校和单位2107家。
5.产生广泛社会效应和国际影响力
成果在世界职业教育大会等国内外会议上做报告25次。20国学院来校学习园林植物组培技术等案例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典型案例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教育部质量年报上展示推广。2次承办园艺赛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任教育部长到大赛现场视察,连说三个“好”。建成3个园林类海外技术培训中心,输出5个课程标准和项目,培训海外人才1230人,为走出去企业培养人才2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