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为适应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对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带来的新变化,顺应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趋势,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人工智能算法开发、智能系统部署、AI数据标注与处理、智能产品应用与维护等岗位(群)的新要求,不断满足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编制要求,制订本方案。
二、专业名称及代码
1.专业名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2.专业代码:510209
三、入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普通高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四、修业年限
学制三年。二至五年内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
五、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
所属专业类 (代码) |
对应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
职业类证书 |
电子信息大类(51)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510209) |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 |
人工智能训练师(4040505)、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2023801)等职业,人工智能数据服务、算法模型训练与测试、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人工智能系统集成与运维等岗位(群)。 |
电子与信息大类(51) |
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实施工程师、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与挖掘应用工程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应用工程师 |
六、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人工智能训练师、算法工程师、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等职业,能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系统运维、技术应用开发、数据处理、产品咨询、售前售后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在系统学习本专业知识并完成有关实习实训基础上,全面提升知识、能力、素质,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1.德育目标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掌握与本专业对应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
(3)掌握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
(4)了解相关行业文化,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2.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习1门外语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
(3)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本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数字技能;
(4)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具备算法理解与应用能力;
(5)掌握Python、C++等编程语言,熟悉TensorFlow、PyTorch等主流AI框架,具备AI模型训练与优化能力;
(6)掌握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及分析方法,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支撑AI模型开发;
(7)熟悉智能系统开发流程,具备AI应用部署、调试及运维能力,能够适应边缘计算、云计算等不同应用场景;
(8)了解AI伦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合规使用AI技术的意识;
(9)具备AI行业应用分析能力,能够结合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需求,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10)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整合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素质目标
(1)掌握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至少1项体育运动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
(2)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形成至少1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3)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七、课程设置
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两部分。“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素质拓展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等,包括基本素质拓展、综合素质拓展、专业素质拓展选修三部分。
(一)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两部分。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概论、形势与政策教育、劳动教育、大学体育、高职英语、军事理论、国家安全教育、信息技术、大学语文等公共必修课,并设置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职业核心素养课程、社会科学课程、公共艺术课程、自然科学等公共选修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
1 |
大学语文 |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要求掌握基础语文知识,提升阅读、写作和沟通能力,以适应职业需求。 |
2 |
高职英语 |
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夯实文化内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3 |
高等数学 |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常微分方程、级数等基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定理和计算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
4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涵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规范、法治观念等板块。通过对理想信念的探讨,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借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剖析人生价值,助其明晰人生方向;讲解道德规范,培育良好品德;普及法治观念,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各板块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德法兼修的新时代青年。 |
5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本课程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的探索;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的引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理论要点,明晰理论产生背景与实践意义,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社会现象,提升政治素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 |
6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本课程主要讲授其创立背景、核心内容与历史地位。从时代之问切入,阐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催生理论的时代条件;详解“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核心要义,涵盖治国理政各领域理念;点明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及对民族复兴的引领意义。要求学生精读原著、深入思考,把握理论体系逻辑,学会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
7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升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包括自我认知(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职业环境分析(行业趋势、岗位要求)、职业目标设定、行动计划制定以及就业技能提升(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职场礼仪)。课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就业竞争力 |
8 |
大学体育 |
包括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通过训练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掌握所选项目基本技能与规则,结合兴趣爱好选学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及太极拳。通过课程提升身体素质,并培养运动习惯、团队协作精神与体育精神。 |
9 |
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 |
以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为主线,以学生的亲身体验活动为导向,以专题项目为载体,以学生的讨论与分享为主体,针对大学生的心灵维护、环境适应、自我认知、 自信心训练、学会学习、挫折应对、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合理休闲、理性择业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心理游戏、讨论分享、自我剖析、自我体验、心理测试、心灵导航等方式进行训练,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
10 |
创新创业概论 |
本课程以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为目的,课程类型包括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侧重传授创业知识,实践课程侧重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实践课程侧重提供创业模拟演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了解国内外创新创业情况,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含义与分类;了解创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判断的原则,理解市场需求的基本概念,掌握商业模式的基本概念及商业模式、明晰融资渠道,了解常见创业风险,并掌握基本的管理策略。 |
11 |
形势与政策 |
本课程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事实,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 |
12 |
劳动教育 |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要注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 |
13 |
信息技术 |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发展过程、计算机基本理论常识和基本应用技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完成文档编辑、数据管理及演示文稿制作等工作。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知识面广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在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同时,提高运用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
14 |
军事理论 |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国防内涵和国防历史,树立正确的国防观。熟悉国防法规、武装力量、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国防意识。了解我国国防体制、国防战略、国防政策以及国防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掌握正确把握和认识国家安全的内涵,理解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学生防间保密意识。熟悉深刻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军事力量及战略动向,增强学生忧患意识。 |
15 |
国家安全教育 |
本课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科学指导,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引导大学生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强化责任担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公共任意选修课一览表
序号 |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开设学期 |
学分 |
学时 |
1 |
职业核心素养课程 |
领导力与团队建设 |
2、3 |
2 |
32 |
2 |
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 |
2、3 |
2 |
32 |
3 |
职场沟通 |
2、3 |
2 |
32 |
4 |
职业生涯规划 |
2、3 |
2 |
32 |
5 |
演讲与口才 |
2、3 |
2 |
32 |
6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
中华民族精神 |
2、3 |
2 |
32 |
7 |
中国茶文化 |
2、3 |
2 |
32 |
8 |
敦煌的艺术 |
2、3 |
2 |
32 |
9 |
孙子兵法 |
2、3 |
2 |
32 |
10 |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 |
2、3 |
2 |
32 |
11 |
中国传统文化 |
2、3 |
2 |
32 |
12 |
中国现代文学赏析 |
2、3 |
2 |
32 |
13 |
古诗词鉴赏 |
2、3 |
2 |
32 |
14 |
乡村振兴 |
2、3 |
2 |
32 |
15 |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 |
2、3 |
2 |
32 |
16 |
红色旅游与文化传承 |
2、3 |
2 |
32 |
17 |
戏曲鉴赏 |
2、3 |
2 |
32 |
18 |
社会科学课程 (其中,“四史” 课程必须选一门) |
中国共产党史 |
2、3 |
2 |
32 |
19 |
社会主义发展史 |
2、3 |
2 |
32 |
20 |
新中国史 |
2、3 |
2 |
32 |
21 |
改革开放史 |
2、3 |
2 |
32 |
22 |
创新中国 |
2、3 |
2 |
32 |
23 |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
2、3 |
2 |
32 |
24 |
公共艺术课程 |
摄影艺术 |
2、3 |
2 |
32 |
25 |
艺术鉴赏 |
2、3 |
2 |
32 |
26 |
舞蹈鉴赏 |
2、3 |
2 |
32 |
27 |
电影赏析 |
2、3 |
2 |
32 |
28 |
旅游演艺 |
2、3 |
2 |
32 |
29 |
音乐赏析(必选) |
2、3 |
2 |
32 |
30 |
美术赏析(必选) |
2、3 |
2 |
32 |
31 |
自然科学课程 |
生态文明 |
2、3 |
2 |
32 |
32 |
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 |
2、3 |
2 |
32 |
33 |
食品安全与健康饮食 |
2、3 |
2 |
32 |
34 |
考古与人类 |
2、3 |
2 |
32 |
35 |
数字影视编导与制作 |
2、3 |
2 |
32 |
36 |
化妆品赏析与应用 |
2、3 |
2 |
32 |
37 |
人工智能 |
2、3 |
2 |
32 |
38 |
科学运动与健康 |
2、3 |
2 |
32 |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包含以下主要教学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HTML+CSS网页设计、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入门与实战、Linux操作系统、MySQL数据库技术与应用5门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
1 |
HTML+CSS网页设计 |
HTML+CSS网页设计教学主要围绕结构化布局与视觉呈现展开。教学内容包括:HTML基础语法与语义化标签应用,掌握页面框架搭建;CSS选择器、盒模型、浮动与定位技术,实现精准样式控制;响应式设计原理,运用媒体查询与弹性布局(Flex/Grid)适配多终端;网页排版技巧,包括字体图标、背景渐变及动画效果实现。教学要求强调实践操作,学生需独立完成静态页面开发,掌握浏览器调试工具使用,熟悉代码规范与版本管理基础。课程注重培养结构化思维,要求页面兼容主流浏览器,代码简洁高效,并具备基本的美观性与用户体验意识,为前端开发奠定扎实基础。 |
2 |
人工智能导论 |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以构建AI基础认知为核心,兼顾理论深度与应用广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AI核心概念、技术体系及社会影响。教学内容涵盖四大模块:其一,基础理论,包括AI发展史(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流派)、智能本质探讨(图灵测试、中文房间论证)及数学基础(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优化方法在AI中的应用);其二,核心技术,重点讲解机器学习(监督/无监督/强化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结构、反向传播、CNN/RNN/Transformer模型)、自然语言处理(词向量、预训练语言模型)、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图像分割)及智能决策(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多臂老虎机问题);其三,应用场景,结合医疗诊断(AI影像分析)、金融风控(异常检测)、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控制链路)、教育个性化推荐等案例,解析AI如何赋能行业;其四,伦理与社会,探讨数据隐私(GDPR与联邦学习)、算法偏见(公平性指标与修正方法)、AI可解释性(XAI技术)及超级智能风险(控制问题与对齐理论)。教学要求强调“理实一体”:理论层面需理解AI技术原理与局限,避免“黑箱化”认知;实践层面需掌握Python编程基础,熟练使用TensorFlow框架实现简单模型(如手写数字识别),并通过Kaggle等平台参与数据竞赛;思维层面需培养跨学科视角,结合哲学、社会学分析AI对就业、法律、文化的影响;素养层面需强化伦理意识,理解“技术向善”原则,能够评估AI系统的潜在风险。课程通过案例研讨、项目实践(如构建聊天机器人、图像分类器)及行业专家讲座,构建“知识-技能-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为深入学习AI专业方向奠定基础。 |
3 |
Python程序设计入门与实战 |
Python程序设计入门与实战课程以“基础夯实+项目驱动”为核心,兼顾编程思维培养与实战能力提升。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基础模块涵盖Python核心语法与编程范式,包括环境搭建、变量与数据类型(整数、字符串、列表、字典等)、控制结构(条件判断、循环语句)、函数定义与调用、模块与包管理、文件操作(读写文本/CSV)、异常处理机制,以及面向对象编程基础(类与对象、继承与多态)。重点讲解Python特性(如动态类型、缩进语法、高阶函数),结合数学计算(如斐波那契数列)、文本处理(如字符串格式化)等案例,理解编程逻辑。实战模块聚焦应用场景,通过项目实践深化技能:小型工具开发(如自动备份脚本、天气查询命令行工具)、数据分析入门(Pandas处理CSV/Excel数据、Matplotlib可视化)、简单爬虫,或基础Web应用(Flask框架搭建静态网站)。项目强调“需求分析-代码设计-测试优化”全流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要求强调“做中学”:学生需完成课后编程练习,提交项目代码并撰写文档;注重代码规范(PEP8标准),掌握调试工具(print、pdb)与版本控制(Git基础);培养计算思维,能够拆分复杂问题、设计算法步骤;最终具备独立编写结构清晰、功能完整的Python程序的能力,为后续进阶(如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奠定基础。 |
4 |
Linux操作系统 |
Linux操作系统课程以“理论+实践”为核心,聚焦系统管理与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对开源操作系统的理解与操作技能。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基础模块涵盖Linux核心概念与日常操作,包括系统发展史(GNU/Linux关系、主要发行版差异)、文件系统架构(根目录结构、ext4文件系统特性)、用户与权限管理(useradd命令、chmod/chown权限控制)、包管理工具(apt/yum使用)、进程与服务管理(top/systemctl命令、守护进程原理),以及基础网络配置(ifconfig/ip命令、SSH远程连接)。重点讲解Linux设计哲学(一切皆文件、模块化架构),结合案例(如挂载硬盘、配置防火墙)理解系统运行机制。实战模块聚焦系统维护与开发环境搭建,通过项目实践深化技能:服务器基础配置(LAMP环境部署、Nginx反向代理)、Shell脚本开发(自动化备份、日志分析)、容器化基础(Docker安装与简单命令),或故障排查(磁盘空间清理、服务启动失败分析)。项目强调“需求分析-命令执行-结果验证”全流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要求强调“动手优先”:学生需完成课后实验(如用户权限冲突解决、进程杀死操作),提交实验报告并记录命令日志;注重安全规范(sudo权限谨慎使用、定期更新系统),掌握日志分析工具(/var/log目录、journalctl);培养系统思维,能够通过命令组合(管道、重定向)高效完成任务;最终具备独立管理Linux服务器、部署基础应用、处理常见故障的能力,为后续运维、开发进阶奠定基础。 |
5 |
MySQL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
MySQL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以“理论+实践”为核心,聚焦数据库设计与运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关系型数据库的理解与应用技能。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基础模块涵盖数据库核心概念与SQL操作,包括数据库发展史(关系模型、ACID特性)、MySQL安装配置、数据类型(数值/字符串/日期)、表结构操作、基础SQL语句、多表查询(JOIN连接、子查询)及约束(主键、外键、唯一约束)。重点讲解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原则,结合案例(如学生选课系统)理解数据建模逻辑。进阶模块聚焦性能优化与高级功能,包括索引原理(B+树结构、索引优化策略)、事务处理(ACID实现、隔离级别、锁机制)、存储引擎对比、视图(虚拟表创建与权限控制)、存储过程/函数(PL/SQL编程)、触发器(事件驱动逻辑)。通过案例(如电商订单表优化、高并发场景下的锁处理)深化对数据库内部机制的理解。设计模块强调数据库生命周期管理,涵盖需求分析(用户故事梳理)、ER图绘制(实体-属性-关系建模)、范式理论(1NF-3NF规范化)、反范式设计(性能与冗余平衡),以及物理设计(分区表、分库分表策略)。结合项目(如电商系统数据库设计),实践从需求到建表的全流程。运维模块涉及数据库维护与安全,包括备份恢复、权限管理(用户角色分配、GRANT/REVOKE命令)、性能监控(EXPLAIN分析慢查询、慢日志定位)、SQL注入防范(预处理语句、参数化查询)。教学要求强调“实战导向”:学生需完成课后实验(如单表查询、多表联查、索引优化),提交SQL脚本与实验报告;注重代码规范(命名约定、注释习惯),掌握数据库设计工具);培养系统思维,能够通过执行计划分析性能瓶颈;最终具备独立设计中小型数据库、编写高效SQL、处理常见运维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软件开发或数据运维奠定基础。 |
2.专业核心课程:爬虫应用技术与开发、Python科学计算与数据分析、Python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Python案例、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Django框架6门课程。
其中,第4学期专业核心课程前10周校内集中教学,剩余学时通过企业实践、实训基地实践、校内实践三种方式实施。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
课程涉及的主要领域 |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
开设课程名称 |
1 |
1.数据采集与分析、学术研究、搜索引擎优化、个性化推荐 |
爬虫开发者需完成从需求到数据落地的全流程工作,核心任务包括:需求分析与目标定位:明确采集目标(如电商商品名称、价格、评论),确定目标网站(如淘宝、京东)及数据字段;爬虫架构设计:选择技术栈(如Scrapy框架、Requests+Beautiful Soup,规划爬取策略(广度优先/深度优先); 网页解析与数据提取:通过HTML/XPath/CSS选择器定位目标元素,提取结构化数据; 反爬机制应对:处理网站反爬策略(如User-Agent检测、IP限制、验证码),通过代理IP池、延迟请求、头部伪装降低被封风险; 数据存储与清洗:将采集数据存储至数据库或文件,进行去重、格式化、缺失值处理;部署与维护:将爬虫部署至服务器(Linux环境),设置定时任务(如Cron)实现周期性采集,监控运行状态并处理异常(如网站结构变更导致爬取失败)。 2. |
教学围绕“理论+实战”展开,涵盖以下核心模块: 基础理论:HTTP协议与请求方法(GET/POST)、网页结构(HTML/XML)、解析技术(XPath/CSS选择器)、爬虫框架(Scrapy组件与中间件)、反爬原理(验证码识别、IP代理池构建)、数据存储(关系型与非关系型数据库)、法律与伦理(robots协议、数据版权与隐私保护); 进阶技术:动态网页爬取(Selenium/Puppeteer模拟浏览器操作、Ajax数据加载)、分布式爬虫(Scrapy-Redis架构)、验证码识别(OCR技术、第三方打码平台)、爬虫性能优化(并发请求控制、异步IO);项目实战:以“电商商品数据采集”或“新闻网站内容抓取”为案例,贯穿需求分析、爬虫设计、反爬应对、数据清洗全流程,重点训练解析规则编写、反爬策略实施、数据存储方案设计; 工具与规范:版本控制(Git)、调试工具(Chrome DevTools、Postman)、日志管理(错误追踪与性能分析)、代码规范(可维护性、异常处理)。 3. |
爬虫应用技术与开发 |
2 |
环境科学分析、工程技术、金融 |
科学计算与数据分析师需完成从数据采集到结果落地的全流程工作,核心任务包括: 数据采集与清洗:从文件(CSV/Excel)、数据库(SQL/NoSQL)或API接口读取数据,处理缺失值(填充/删除)、异常值(3σ原则/IQR检测)、重复值,完成数据类型转换(如字符串转日期)与格式标准化;探索性数据分析(EDA):通过统计描述(均值/方差/分位数)、可视化(分布图/相关系数矩阵)挖掘数据特征,验证业务假设(如“用户年龄与消费金额是否正相关”);建模与算法应用:根据需求选择统计模型(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或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XGBoost),完成特征工程(特征选择/降维)、模型训练、超参数调优(网格搜索/随机搜索)及效果评估(准确率/F1-score/AUC); 结果解释与可视化:将模型结论转化为业务语言(如“提升10%广告投入可增加5%销售额”),通过交互式图表(动态折线图/热力图)向非技术用户展示分析结果;部署与迭代:将分析流程封装为脚本或Pipeline(如使用Airflow调度),定期更新数据并监控模型性能(如概念漂移检测),根据业务反馈优化分析逻辑。 4. |
教学围绕“工具+方法+实战”展开,涵盖以下核心模块:NumPy:多维数组创建与操作(索引/切片/广播),线性代数计算(矩阵乘法/特征值分解),随机数生成(蒙特卡洛模拟基础);Pandas:数据读写(CSV/Excel/SQL)、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字符串操作)、分组聚合(groupby/pivot_table)、时间序列分析(日期处理/重采样);数据清洗实战:处理重复订单、异常销售额(如负数)、非标准日期格式。Matplotlib/ Seaborn:静态图表绘制(折线图/柱状图/散点图)、子图布局、样式调整(颜色/标签/图例),结合Pandas实现数据与图表的联动分析;Plotly/Bokeh:交互式可视化(悬停提示/缩放控制),适用于动态展示时间序列趋势或地理空间数据;报告生成:使用Jupyter Notebook整合代码、图表与文字,导出为PDF/HTML格式,或通过Markdown撰写分析报告。 SciPy:假设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ANOVA)、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验证数据差异的显著性;StatsModels:回归分析(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时间序列建模(ARIMA/SARIMA),解读回归系数与p值; Scikit-learn:监督学习(分类/回归)、无监督学习(聚类/降维),掌握特征工程方法(标准化/独热编码/PCA),理解过拟合/欠拟合的调优策略(正则化/交叉验证)。 |
Python科学计算与数据分析 |
3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处理 |
AI算法工程师需完成从数据到落地的全流程工作,核心任务包括:数据准备与预处理:采集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如图像、文本、时序),清洗噪声(如图像模糊、文本错别字),标注标签(如图像分类的类别、文本的情感极性),进行特征工程(如图像灰度化、文本词向量转换);算法选型与模型设计:根据任务类型(分类/回归/生成)选择算法(如CNN处理图像、Transformer处理文本),设计网络结构(如ResNet的残差块、BERT的编码器层数),定义损失函数(如交叉熵损失、均方误差)与优化器(如Adam、SGD); 模型训练与调优:划分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利用GPU加速训练,监控训练过程(损失曲线、准确率),调整超参数(学习率、批量大小、正则化系数)以提升性能; 模型评估与解释:使用评估指标(准确率、F1-score、ROC-AUC)验证模型效果,通过可视化(如混淆矩阵、特征重要性图谱)解释模型决策逻辑(如“为何预测为阳性”);部署与优化:将模型封装为API,部署至云端(AWS/阿里云)或边缘设备(如树莓派),优化推理速度(模型量化、剪枝),处理实时数据(如摄像头实时图像分类);迭代与维护:收集线上反馈(如用户对推荐结果的点击率),定期更新模型(如加入新数据重新训练),监控模型性能衰减(如概念漂移导致的准确率下降)。 · |
基础理论与工具链机器学习基础:监督学习(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无监督学习(K-Means聚类、PCA降维)、强化学习(Q-Learning、Policy Gradient),理解过拟合/欠拟合的调优策略(正则化、交叉验证);深度学习框PyTorch/TensorFlow核心API(张量操作、自动微分、模型定义),对比两者差异(PyTorch动态图 vs TensorFlow静态图); 数据处理:NumPy/Pandas处理结构化数据,OpenCV/PIL处理图像,Librosa处理音频,Scikit-learn进行特征工程(标准化、独热编码); 可视化Matplotlib Seaborn绘制训练曲线,TensorBoard监控损失/准确率,使用Pdb调试模型参数异常(如梯度爆炸/消失)。经典算法与案例实战计算机视觉案例:图像分类:用PyTorch实现LeNet-5/ResNet-18,在CIFAR-10数据集上训练,通过混淆矩阵分析分类错误;目标检测:使用YOLOv5框架,在COCO数据集上训练,实现实时摄像头物体检测;图像生成:基于DCGAN生成MNIST手写数字,通过损失曲线观察生成器与判别器的博弈过程。自然语言处理案例:文本分类:用BERT预训练模型(Hugging Face库)微调,在IMDB影评数据集上实现情感分析;机器翻译:使用Transformer模型,在WMT英汉数据集上训练,通过BLEU评分评估翻译质量;文本生成:基于GPT-2模型,生成诗歌/新闻标题,通过温度参数控制生成文本的多样性。协同过滤:用Surprise库实现用户-物品矩阵分解,在MovieLens数据集上预测电影评分;深度学习推荐:用PyTorch构建Neural Collaborative Filtering(NCF)模型,结合用户行为与物品特征提升推荐准确率。 |
人工智能算法Python案例 |
4 |
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 |
Python机器学习工程师需完成从数据到落地的全流程工作,核心任务包括:数据准备与预处理:采集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如表格、文本、图像),清洗噪声(如缺失值填充、异常值检测),标注标签(如分类任务的类别),进行特征工程(如文本词向量转换、图像灰度化);算法选型与模型设计:根据任务类型(分类/回归/聚类)选择算法(如随机森林处理结构化数据、CNN处理图像),定义损失函数(如交叉熵损失)与优化器(如Adam);模型训练与调优:划分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利用GPU加速训练(如CUDA+PyTorch),监控训练过程(损失曲线、准确率),调整超参数(学习率、批量大小)以提升性能;模型评估与解释:使用评估指标(准确率、F1-score、ROC-AUC)验证效果,通过可视化(混淆矩阵、特征重要性图谱)解释模型决策逻辑;部署与优化:封装模型为API(如Flask/FastAPI),部署至云端(AWS/阿里云)或边缘设备(如树莓派),优化推理速度(模型量化、剪枝),处理实时数据(如摄像头实时图像分类);迭代与维护:收集线上反馈(如用户对推荐结果的点击率),定期更新模型(加入新数据重新训练),监控性能衰减(如概念漂移导致的准确率下降)。 5. |
教学围绕“理论+案例+工程”展开,涵盖以下核心模块:机器学习基础:监督学习(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无监督学习(K-Means聚类、PCA降维)、强化学习(Q-Learning),理解过拟合/欠拟合的调优策略 Python核心库:Scikit-learn、TensorFlow/PyTorch、Pandas/NumPy(数据处理)、Matplotlib/Seaborn(可视化);数据处理实战:用Pandas清洗缺失值(填充/删除)、用Scikit-learn标准化特征(StandardScaler)、用OpenCV处理图像(灰度化/缩放)。分类任务:用Scikit-learn实现随机森林/SVM,在Iris鸢尾花数据集上分类,通过混淆矩阵分析错误类型;回归任务:用XGBoost构建房价预测模型,整合房屋特征(面积/楼层),通过特征重要性排序优化输入变量;聚类任务:用K-Means对电商用户消费数据进行分群,结合肘部法则确定最佳簇数,识别高价值用户群体;深度学习案例。 6. |
Python机器学习 |
5 |
无人驾驶,人脸识别,金融行业, 安防监控 |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采集图像/视频数据(如摄像头、无人机拍摄),清洗噪声(如模糊、过曝),标注标签(如目标检测的边界框、分类的类别),进行数据增强(旋转/翻转/加噪)以提升模型泛化性;算法设计与开发:根据任务类型(分类/检测/分割)选择方法,传统方法(如SIFT特征匹配、Canny边缘检测)或深度学习模型(如CNN分类、YOLO检测、U-Net分割),定义损失函数(如交叉熵、Dice损失)与优化策略(如Adam优化器);模型训练与调优: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利用GPU加速训练(CUDA+PyTorch),监控训练过程(损失曲线、准确率),调整超参数(学习率、批量大小)以提升性能;系统集成与部署:将模型封装为API(如Flask/FastAPI),部署至边缘设备(如树莓派、NVIDIA Jetson)或云端(AWS/阿里云),优化推理速度(模型量化、剪枝),处理实时数据(如摄像头实时目标检测);维护与迭代:收集线上反馈(如用户对识别结果的纠错),定期更新模型(加入新数据重新训练),监控性能衰减(如光照变化导致的准确率下降)。 7. |
理论基础:图像处理基础(灰度化、滤波、边缘检测)、机器学习基础(监督/无监督学习)、深度学习基础(神经网络、反向传播、激活函数); 核心技术:传统方法(SIFT特征匹配、HOG行人检测)、深度学习模型(CNN分类、R-CNN系列检测、U-Net分割)、生成模型(GAN图像生成)、Transformer(Vision Transformer在CV中的应用); 实践项目:以“人脸识别系统”或“车牌识别”为案例,贯穿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部署全流程,重点训练数据增强、模型调优(如学习率衰减)、可视化(如Grad-CAM关注区域展示); 工具链:OpenCV(图像处理基础库)、PyTorch/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Dlib(人脸检测)、Detectron2(目标检测工具库)、Docker(模型容器化部署); 行业案例:医疗影像分析(肺炎X光片分类)、工业缺陷检测(电路板表面划痕识别)、自动驾驶环境感知(道路语义分割),结合实际场景讲解技术选型与落地难点(如小目标检测、实时性要求)。 8. |
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 |
6 |
机器翻译、智能客服、语音识别 |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完成以下关键任务的能力:理解语言结构: 掌握语言的层次结构(词、短语、句子、篇章)及其分析方法。表示语言: 学习如何将离散的符号(词)转换为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值表示(如词向量、上下文表示)。建模语言现象: 构建统计模型或神经网络模型来捕捉语言的规律(如语言模型、序列标注模型、序列到序列模型)。解决具体NLP问题: 针对特定应用(如情感分析、机器翻译)设计、实现和评估解决方案。处理大规模文本数据: 学习高效处理海量文本数据的技术和工具。评估模型性能: 掌握衡量NLP系统效果的标准指标(如准确率、召回率、F1值、BLEU、ROUGE、困惑度)。理解模型局限性: 认识当前技术的瓶颈、偏差和伦理问题。 1. 9. |
基础理论:语言基础: 必要的语言学知识(词法、句法、语义基础)。概率论与统计学: 概率模型、贝叶斯方法、统计推断基础。机器学习基础: 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概念,分类、回归、聚类算法。信息论基础: 熵、互信息等概念。核心技术与模型:文本预处理: 清洗、分词、标准化、停用词去除、词干化/词形还原。文本表示:传统方法:词袋模型、TF-IDF、n-gram模型。现代方法:词嵌入(Word2Vec, GloVe)、上下文嵌入(ELMo, BERT, GPT等Transformer模型)。 序列建模:传统模型:隐马尔可夫模型, 条件随机场。神经网络模型:循环神经网络(RNN/LSTM/GRU),卷积神经网络(CNN)用于文本, Transformer架构(Encoder-Decoder, Self-Attention)。语言模型: 统计语言模型(n-gram),神经语言模型。关键任务模型:分类模型(用于情感分析、主题分类)。序列标注模型(用于词性标注、NER)。序列到序列模型(用于机器翻译、摘要)。预训练语言模型及其微调。 |
自然语言处理 |
7 |
软件开发、人工智能 |
项目架构设计 使用Django MTV模式设计应用结构,规划模块划分。配置路由(URLconf)实现请求分发,设计RESTful API(通常结合DRF框架)。数据模型与ORM操作定义数据模型(Models),利用Django ORM创建数据库表结构及关系。 编写高效查询(QuerySet)、数据迁移(Migrations)及优化数据库性能(索引/缓存)。业务逻辑开发在视图(Views)中实现核心业务逻辑,处理HTTP请求/响应。 集成表单(Forms)验证用户输入,防范安全风险。模板与前端集成。开发动态模板(Templates),使用Django模板语言(DTL)渲染数据。 10.结合AJAX实现异步交互,或分离前端(React/Vue)通过API通信。 11. |
教学围绕“理论+项目实战”展开,涵盖以下核心模块:基础理论:MTV模式与MVC对比、ORM原理(避免SQL注入)、路由配置(path/re_path)、模板语法(继承/包含/过滤器)、表单系统(ModelForm)、用户认证(Session/Token)、中间件(日志/权限校验)、静态文件管理(CDN配置);进阶技术:Django信号(如保存前触发操作)、自定义标签/过滤器、数据库事务与锁、RESTful API设计(DRF序列化/权限类)、分页与过滤(Django Filter);项目实战:以“博客系统”或“电商后台”为案例,贯穿需求分析、模型设计、接口开发、测试部署全流程,重点训练代码复用(如通用视图)、性能调优(查询优化)、安全防护(CSRF/XSS);工具与规范:版本控制(Git)、测试。部署(Docker容器化)、代码规范(PEP8、Django最佳实践)。 |
Django框架 |
3.专业实践课程:包括综合能力实训、认识实习以及岗位实习。
专业实践环节类别 |
实践内容 |
实践周数 |
实训 |
综合能力实训 |
项目1:前后端分离项目实战 |
3周 |
项目2:机器学习项目实战 |
4周 |
项目3:Python科学计算与数据分析实战 |
4周 |
项目4:Python网络爬虫实战 |
3周 |
实习 |
认识实习 |
安排在第一学年课余或假期进行,通过参观企业、听取讲座、参与短期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周 |
岗位实习 |
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岗位实习,相对独立地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相应工作,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
24周 |
学生岗位实习为6个月(第五学期安排5周,第六学期安排19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学生通过岗位实习,了解企业的运作、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掌握岗位的典型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及核心技能;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4.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JavaScript/Jquery、数据结构、分布式计算系统、云计算4门课程。
其中,第4学期专业选修课程前10周校内集中教学,剩余学时通过企业实践、实训基地实践、校内实践三种方式实施。。
5.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考核项目涵盖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能力考试、项目成果展示、实操能力考核、答辩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三)素质拓展模块
素质拓展模块主要包括基本素质拓展、综合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选修,包括以下教学内容:
基本素质模块:入学教育、国防教育与军训、毕业教育、劳动实践、大学生安全教育等5个模块。
综合素质拓展模块:社团活动、人文素质讲座、劳动教育讲座、 体育实践、 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大学生创业特训营等7个模块。
专业素质拓展选修模块:人工智能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大赛等2个模块。
(四)相关要求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思政课程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在思政课程中有机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内容,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历程,讲述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如从早期科研人员自主探索到如今我国在深度学习框架、智能芯片等领域的创新突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结合实际落实课程思政,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专业课程中,融入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通过讲解图灵、吴恩达等人工智能领域先驱的科研故事,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精神;在《计算机视觉》课程教学中,引入智能安防、智慧医疗等应用案例,探讨技术背后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伦理观。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实验指导教师在实践环节强调安全规范与团队协作,辅导员通过日常管理强化学生品德修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开设安全教育(含典型案例事故分析)、社会责任、绿色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现代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在安全教育课程中,结合人工智能数据泄露、算法偏见导致决策不公等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分析,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社会责任课程围绕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社会公平的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的边界与责任;绿色环保课程融入数据中心能耗优化、低碳算法设计等内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将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知识产权保护、行业前沿政策等有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
开设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AI + 乡村振兴实践、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承等特色课程。《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课程聚焦算法歧视、隐私保护、自动驾驶事故责任界定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AI + 乡村振兴实践》课程结合图像识别助力农产品质检、智能决策优化农业生产等案例,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承》课程探索 AI 在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古籍智能修复中的应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定期举办 “人工智能与社会责任” 主题辩论赛、“AI 向善” 创意设计大赛,深化学生对专业伦理的理解;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智能科普志愿服务,为老年人讲解智能设备使用、防范网络诈骗知识;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认知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参与 “挑战杯”“互联网 +” 等创新创业竞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
八、教学安排
(一)时间分配表
学期 周 数 项目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合计周数 |
一 |
二 |
一 |
二 |
一 |
二 |
课程教学 |
15 |
17 |
18 |
18 |
0 |
0 |
68 |
入学教育、军训 |
2 |
|
|
|
|
|
2 |
劳动实践 |
|
1 |
|
|
|
|
1 |
专业实训模块 |
|
|
|
|
14 |
|
14 |
岗位实习 |
|
|
|
|
5 |
19 |
24 |
毕业教育 |
|
|
|
|
|
1 |
1 |
职业技能(资格)、1+X证书考试、技能大赛辅导 |
贯穿于4个学期,每学期1学分,不计入总学时。 |
|
|
|
假期 |
1 |
1 |
1 |
1 |
1 |
|
5 |
考试 |
1 |
1 |
1 |
1 |
|
|
4 |
合计 |
19 |
20 |
20 |
20 |
20 |
20 |
119 |
(二)教学环节统计表(总计2920学时,157学分)
课程类别 |
学时 |
学分 |
占总学时比例 |
占总学分比例 |
理论 |
实践 |
理论 |
实践 |
公共基础课程 |
公共必修课程 |
423 |
217 |
39 |
14.49% |
7.43% |
24.84% |
公共选修课程 |
140 |
0 |
8 |
4.79% |
0 |
5.10% |
小计 |
563 |
217 |
46 |
19.28% |
7.43% |
29.94% |
专业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 |
173 |
143 |
20 |
5.92% |
4.90% |
12.74% |
专业核心课程 |
308 |
268 |
32 |
10.55% |
9.18% |
20.38% |
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
60 |
48 |
6 |
2.05% |
1.64% |
3.82% |
专业实践课程 |
0 |
1140 |
38 |
0 |
39.04% |
24.20% |
专业综合能力考核 |
|
|
2 |
0 |
0 |
1.27% |
小计 |
541 |
1599 |
98 |
18.53% |
54.76% |
62.42% |
素质拓展课程 |
基本素质 |
0 |
0 |
5 |
0 |
0 |
3.18% |
综合素质拓展 |
0 |
0 |
7 |
0 |
0 |
4.46% |
专业素质拓展选修 |
0 |
0 |
0 |
0 |
0 |
0 |
小计 |
|
|
12 |
0 |
0 |
7.64% |
总学时(学分)数 |
1104 |
1816 |
157 |
37.81% |
62.19% |
100% |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见附表
九、师资队伍
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
(一)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0:1,“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数比例不低于60%,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能够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行业机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行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立定期开展专业(学科)教研机制。
(二)专业带头人
原则上应具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主持专业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科研工作和社会 服务能力强,在本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
(三)专任教师
①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
②原则上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③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应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
④具有本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
⑤能够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⑥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等教法改革;
⑦能够跟踪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前沿,开展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
⑧专业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机构或实训基地锻炼,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机构实践经历;
(四)兼职教师
主要从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研究相关行业企业聘任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了解教育教学规律,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
十、教学条件
(一)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
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条件。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具有互联网接入或无线网络环境及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安防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
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实训室,配备高性能计算服务器、数据采集终端(摄像头、麦克风阵列)、边缘计算设备(如 NVIDIA Jetson 开发板)、数据标注工作站、智能硬件设备(机器人、智能家居套件)、专业软件平台(TensorFlow、PyTorch、OpenCV、语音识别合成 API)等设备设施,实验、实训环境与设备设施对接智能安防、自动驾驶、智能客服、医疗影像诊断等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实训项目注重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同时,配备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建立《实验实训室设备使用规范》《实训项目考核制度》《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等实验、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确保能够顺利开展数据采集与标注、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与优化、计算机视觉应用开发、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搭建 等实验、实训活动。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实训(实验)室
功能: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相关实训。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
序号 |
设 备 名 称 |
用途 |
单位 |
基本配置 |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
1 |
多媒体计算机 |
实践操作 |
台 |
51 |
基础算法实训平台、经典算法实验、深度学习实战、阶梯式课程体系 |
2 |
服务器 |
实践操作 |
台 |
1 |
3 |
交换机 |
网络设备 |
台 |
2 |
4 |
路由器 |
网络设备 |
台 |
1 |
5 |
实验室桌椅 |
办公用品 |
套 |
50 |
6 |
网线布线 |
网络设备 |
米 |
2000 |
7 |
黑板 |
教学设备 |
块 |
1 |
人工智能综合 实训(实验)室
功能: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相关实训。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
序号 |
设 备 名 称 |
用途 |
单位 |
基本配置 |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
1 |
多媒体计算机 |
实践操作 |
台 |
51 |
语音与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处理与特征工程 |
2 |
服务器 |
实践操作 |
台 |
1 |
3 |
交换机 |
网络设备 |
台 |
2 |
4 |
路由器 |
网络设备 |
台 |
1 |
5 |
实验室桌椅 |
办公用品 |
套 |
50 |
6 |
网线布线 |
网络设备 |
米 |
2000 |
7 |
黑板 |
教学设备 |
块 |
1 |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实训(实验)室
功能: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实践计算机视觉课程的相关实训。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
序号 |
设 备 名 称 |
用途 |
单位 |
基本配置 |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
1 |
工业级高清摄像头 |
采集高质量图像、视频数据,用于目标检测、图像识别等实验 |
台 |
分辨率≥800 万像素,支持全局快门、多种接口(GigE/USB3.0),含镜头(定焦 / 变焦可选 ) |
计算机视觉实战 |
2 |
深度相机 |
获取场景深度信息,开展三维重建、场景理解等研究 |
台 |
结构光(Intel RealSense D400 系列 )、TOF(微软 Azure Kinect )类型,具备 RGB + 深度数据输出 |
3 |
图像采集卡 |
实现相机与计算机的数据高速传输,保障图像数据稳定采集 |
块 |
适配相机接口,支持高分辨率、高帧率图像采集,兼容主流操作系统 |
4 |
GPU 工作站 |
为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如 CNN 训练 )、复杂视觉算法运算提供算力支撑 |
台 |
多 GPU(NVIDIA RTX 系列 )、高性能 CPU(Intel Xeon/AMD EPYC )、大内存(≥64GB )、高速存储(SSD + 硬盘阵列 ) |
5 |
计算机视觉开发平台 |
集成视觉算法库(OpenCV、TensorFlow Lite 等 )、开发工具,支持算法开发、调试、部署 |
套 |
含服务器主机、预装视觉开发软件,提供图形化操作界面、代码调试环境 |
6 |
显示大屏 |
用于展示图像分析结果、实验数据可视化,方便教学演示、团队研讨 |
台 |
4K/8K 分辨率,大尺寸(≥65 英寸 ),支持多信号源接入(HDMI、DP 等 ) |
7 |
光学测试平台 |
提供稳定光照环境,控制光源角度、强度,辅助光学成像、镜头测试实验 |
套 |
含精密光学平台、可调光源(LED 阵列、卤素灯 )、光阑、滤光片,配套支架 |
8 |
标注工作站 |
配置专业图像标注软件,用于数据集制作(目标框标注、语义分割标注等 ) |
台 |
高性能计算机(多核 CPU、独立显卡 )、大尺寸显示器(双屏 / 高分辨率 ),预装 LabelImg、CVAT 等标注工具 |
9 |
网络存储服务器(NAS) |
存储海量图像、视频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备份,保障实验数据安全 |
台 |
大容量硬盘(≥10TB )、支持 RAID 阵列,提供高速网络访问(千兆 / 万兆网口 ) |
10 |
移动载具平台 |
搭载相机等设备,模拟车载、无人机视觉场景,开展运动视觉实验 |
台 |
轮式机器人底盘、无人机机架,支持自主移动、路径规划,适配相机安装 |
校外实训基地
序号 |
实训基地名称 |
主要实训项目 |
所需实训设备 |
实训指导及实训实习管理模式 |
1 |
河北天泰 |
人工智能、、数据标注、软件开发 |
计算机软件、硬件设备 |
校内外双师管理 |
3.实习场所基本要求
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对实习单位的有关要求,经实地考察后,确定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条件完备且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与学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单位成为实习基地,并签署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协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未来就业需求,实习基地应能提供人工智能算法开发、数据标注与清洗、智能系统部署与运维、AI产品测试与优化等与本专业对口的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服务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完成实习质量评价,做好学生实习服务和管理工作,有保证实习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依法依规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
(二)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和《滨州科技职业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经过规范程序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专业课程教材应体现本行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新形态,并通过数字教材、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更新。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Python机器学习实战》《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学报》《自动化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专业学术期刊和有关《计算机视觉:算法与应用》《自然语言处理实战》《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实现》《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类图书等。及时配置新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管理方式、新服务方式等相关的图书文献。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人工智能技术演示视频、典型行业应用案例库、名师教学实录等音视频素材,机器学习算法可视化、深度学习项目实战、Python编程基础等教学课件,智能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路径规划等数字化教学案例库,AI模型训练仿真、智能系统部署虚拟实验、工业机器人操作模拟等虚拟仿真软件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十一、质量保障
(1)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吸纳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评价,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教育督导和社会监督,健全综合评价。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堂评价、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资源建设等质量保障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2)构建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的三维诊断体系,每学期开展智能算法课程设计、AI项目实战教学、毕业生能力达成度的动态评估与持续改进,形成"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机制。严明人工智能专业教学纪律,规范智能实验室使用、AI数据集管理、算法模型训练等关键环节的操作规程;定期举办AI教育创新论坛、智能教学示范课等教研活动,重点推广大模型辅助教学、AI生成式课件设计等前沿教学方法。
(3)教研室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中备课制度,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建立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十二、毕业要求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培养规格,完成规定的实习实训,全部课程考核合格或修满学分,准予毕业。
(2)所有课程成绩达到及格以,学生需参加并完成人工智能专业实习或企业实践,实习成绩合格。同时,需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包括职业素养、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考核),达到基本合格标准。需完成课程实验、项目实训等实践教学任务,并通过相关考核。符合上述条件者,方可毕业。学校将严格审核学分、成绩及实践环节,确保毕业生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3)接受职业培训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证书等学习成果,经学校认定,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学历教育学分;达到学业要求的,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十三、其他说明
专业素质拓展选修模块的课程,以及考取的专业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不计入课内学时,不计入总学分,可与相关课程进行学分置换。
大数据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学分置换标准:
项目 |
级别 |
学分置换标准 |
证明材料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
高级 |
4 |
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
中级 |
2 |
初级 |
1 |
人工智能相关职业技能大赛学分置换标准:
项目 |
级 别 |
获奖等级 |
学分置换标准 |
证明材料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职业技能大赛 |
世界级 |
一等奖 |
10 |
获奖证书 |
二等奖 |
8 |
三等奖 |
6 |
国家级 |
一等奖 |
8 |
二等奖 |
7 |
三等奖 |
5 |
省级 |
一等奖 |
4 |
二等奖 |
3 |
三等奖 |
1 |
市级 |
一等奖 |
2 |
二等奖 |
1 |
三等奖 |
0.5 |
备注:根据赛事类别、等级以及对其赛项的贡献程度酌情调整学分置换标准,置换总学分不超过10分。
该人才培养方案适用于2025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天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