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为适应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对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带来的新变化,顺应运动健康管理、健身指导等行业全新快速发展的新趋势,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健康管理师和健身教练等岗位(群)的新要求,不断满足健康体育行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编制要求,制订本方案。
二、专业名称及代码
1.专业名称:运动训练
2.专业代码:570303
三、入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普通高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四、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以修满规定学分为准,实行弹性学制。
五、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
所属专业类 (代码) |
对应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
职业类证书 |
教育与体育 |
体育类 (5703) |
体育(89) |
裁判员(2-09-07-02) |
竞赛指导 体育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岗位 |
运动员等级证书 裁判员证书 |
体育类 (5703) |
教育(83) |
教练员(2-09-07-01) |
训练指导等岗位 |
健身教练体育社会指导员 |
六、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体育行业的健康管理规划和健身指导等职业,能够从事健身指导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在系统学习本专业知识并完成有关实习实训基础上,全面提升知识、能力、素质,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1.德育目标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掌握与本专业对应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
(3)掌握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
(4)了解相关行业文化,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5)通过运动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6)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
2.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习1门外语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
(3)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本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数字技能;
(4)具备专项训练比赛能力,竞赛组织、体育教学,具备体能指导、训练、运动康复的知识与技能;
(5)具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能从事本专业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的能
力;
(6)具备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和训练效果评价的能力;
(7)具备具备较强的示范讲解和训练指导,会组织竞赛、会担任裁判工作、
会使用;
(8)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整合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掌握体育概论、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营养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10)掌握运动训练、运动心理、体能训练、运动损伤与防护、竞赛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专 业基础理论知识;
(11)掌握专项运动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专项运动能力与竞赛能力;
(12)掌握体能训练技术技能,具有指导准备活动、整理活动、体能训练的能力;
(13)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疾病的预防、急救和处理技术技能,具有应对运动训练与竞赛中运动损伤的防治能力。
3.综合素质目标
(1)掌握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至少1项体育运动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
(2)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形成至少1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3)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4)培养学生组织体育活动和指导专项运动技术训练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自我心理调节和提高竞技应变能力。
七、课程设置
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两部分。“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等,包括基本素质拓展、综合素质拓展、专业素质拓展选修三部分。
(一)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两部分。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概论、形势与政策教育、劳动教育、大学体育、高职英语、军事理论、国家安全教育、信息技术、大学语文等公共必修课,并设置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职业核心素养课程、社会科学课程、公共艺术课程、自然科学等公共选修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
1 |
大学语文 |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要求掌握基础语文知识,提升阅读、写作和沟通能力,以适应职业需求。 |
2 |
高职英语 |
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夯实文化内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3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涵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规范、法治观念等板块。通过对理想信念的探讨,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借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剖析人生价值,助其明晰人生方向;讲解道德规范,培育良好品德;普及法治观念,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各板块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德法兼修的新时代青年。 |
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本课程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的探索;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的引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理论要点,明晰理论产生背景与实践意义,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社会现象,提升政治素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 |
5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本课程主要讲授其创立背景、核心内容与历史地位。从时代之问切入,阐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催生理论的时代条件;详解“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核心要义,涵盖治国理政各领域理念;点明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及对民族复兴的引领意义。要求学生精读原著、深入思考,把握理论体系逻辑,学会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
6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升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包括自我认知(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职业环境分析(行业趋势、岗位要求)、职业目标设定、行动计划制定以及就业技能提升(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职场礼仪)。课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就业竞争力 |
7 |
大学体育 |
包括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通过训练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掌握所选项目基本技能与规则,结合兴趣爱好选学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及太极拳。通过课程提升身体素质,并培养运动习惯、团队协作精神与体育精神。 |
8 |
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 |
以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为主线,以学生的亲身体验活动为导向,以专题项目为载体,以学生的讨论与分享为主体,针对大学生的心灵维护、环境适应、自我认知、 自信心训练、学会学习、挫折应对、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合理休闲、理性择业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心理游戏、讨论分享、自我剖析、自我体验、心理测试、心灵导航等方式进行训练,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
9 |
创新创业概论 |
本课程以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为目的,课程类型包括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侧重传授创业知识,实践课程侧重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实践课程侧重提供创业模拟演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了解国内外创新创业情况,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含义与分类;了解创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判断的原则,理解市场需求的基本概念,掌握商业模式的基本概念及商业模式、明晰融资渠道,了解常见创业风险,并掌握基本的管理策略。 |
10 |
形势与政策 |
本课程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事实,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 |
11 |
劳动教育 |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要注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 |
12 |
信息技术 |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发展过程、计算机基本理论常识和基本应用技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完成文档编辑、数据管理及演示文稿制作等工作。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知识面广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在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同时,提高运用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
13 |
军事理论 |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国防内涵和国防历史,树立正确的国防观。熟悉国防法规、武装力量、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国防意识。了解我国国防体制、国防战略、国防政策以及国防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掌握正确把握和认识国家安全的内涵,理解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学生防间保密意识。熟悉深刻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军事力量及战略动向,增强学生忧患意识。 |
14 |
国家安全教育 |
本课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科学指导,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引导大学生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强化责任担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公共任意选修课一览表
序号 |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开设学期 |
学分 |
学时 |
1 |
职业核心素养课程 |
领导力与团队建设 |
2、3 |
2 |
32 |
2 |
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 |
2、3 |
2 |
32 |
3 |
职场沟通 |
2、3 |
2 |
32 |
4 |
职业生涯规划 |
2、3 |
2 |
32 |
5 |
演讲与口才 |
2、3 |
2 |
32 |
6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
中华民族精神 |
2、3 |
2 |
32 |
7 |
中国茶文化 |
2、3 |
2 |
32 |
8 |
敦煌的艺术 |
2、3 |
2 |
32 |
9 |
孙子兵法 |
2、3 |
2 |
32 |
10 |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 |
2、3 |
2 |
32 |
11 |
中国传统文化 |
2、3 |
2 |
32 |
12 |
中国现代文学赏析 |
2、3 |
2 |
32 |
13 |
古诗词鉴赏 |
2、3 |
2 |
32 |
14 |
乡村振兴 |
2、3 |
2 |
32 |
15 |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 |
2、3 |
2 |
32 |
16 |
红色旅游与文化传承 |
2、3 |
2 |
32 |
17 |
戏曲鉴赏 |
2、3 |
2 |
32 |
18 |
社会科学课程 (其中,“四史” 课程必须选一门) |
中国共产党史 |
2、3 |
2 |
32 |
19 |
社会主义发展史 |
2、3 |
2 |
32 |
20 |
新中国史 |
2、3 |
2 |
32 |
21 |
改革开放史 |
2、3 |
2 |
32 |
22 |
创新中国 |
2、3 |
2 |
32 |
23 |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
2、3 |
2 |
32 |
24 |
公共艺术课程 |
摄影艺术 |
2、3 |
2 |
32 |
25 |
艺术鉴赏 |
2、3 |
2 |
32 |
26 |
舞蹈鉴赏 |
2、3 |
2 |
32 |
27 |
电影赏析 |
2、3 |
2 |
32 |
28 |
旅游演艺 |
2、3 |
2 |
32 |
29 |
音乐赏析(必选) |
2、3 |
2 |
32 |
30 |
美术赏析(必选) |
2、3 |
2 |
32 |
31 |
自然科学课程 |
生态文明 |
2、3 |
2 |
32 |
32 |
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 |
2、3 |
2 |
32 |
33 |
食品安全与健康饮食 |
2、3 |
2 |
32 |
34 |
考古与人类 |
2、3 |
2 |
32 |
35 |
数字影视编导与制作 |
2、3 |
2 |
32 |
36 |
化妆品赏析与应用 |
2、3 |
2 |
32 |
37 |
人工智能 |
2、3 |
2 |
32 |
38 |
科学运动与健康 |
2、3 |
2 |
32 |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基础、运动生理基础、运动营养、田径基础、运动专项训练基础等6门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名称及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
1 |
体育概论 |
主要教学内容:体育概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体育的概念、功能、目的、过程、手段、科学体系、文化、体制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要求:体育概论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分析体育问题能力,树立正确体育观。 |
2 |
运动解剖基础 |
主要教学内容:运动解剖基础主要教学内容为人体各系统(如骨骼、肌肉、心血管等)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和变化规律。 要求:运动解剖基础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结构知识,为理解运动原理、指导运动实践、分析运动损伤等提供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运动相关问题的能力。 |
3 |
运动生理基础 |
主要教学内容:运动生理基础主要教学内容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器官系统(如神经、肌肉、心血管、呼吸等)的生理功能、调节机制及其对运动的适应和反应。 要求:运动生理基础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体运动时的生理变化规律,为科学指导运动训练、健身锻炼及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撑。 |
4 |
运动营养 |
主要教学内容:运动营养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各类营养素的功能、不同运动项目及人群的营养需求、合理膳食搭配以及运动补剂的应用等。 要求:运动营养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营养与运动的关系,学会根据不同运动需求制定合理营养方案,以提高运动表现、促进恢复和保障健康。 |
5 |
田径基础 (一)(二) |
主要教学内容:田径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针对跑、跳等田径项目,进行专项技术的精细教学、科学训练方法的传授、运动成绩的提升指导及高水平竞赛策略的讲解。 要求:田径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核心理论与高级技术,具备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指导运动员和组织竞赛的能力,培养其坚韧的体育精神与创新意识,以适应未来专业领域的发展需求。 |
6 |
运动专项训练基础 (一)(二) |
主要教学内容:专项技术教学、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专项运动理论知识、训练方法与计划制定等。 要求:培养专业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体育精神、提升综合素养。 |
2.专业核心课程: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运动心理理论与运用、体能训练、运动损伤与防护、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运动专项训练实训、田径实训等7门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基本要素及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
课程涉及的主要领域 |
1 |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
①训练计划制订。 ②训练计划实施。 ③训练效果反馈和评估。 |
①掌握项群训练的理论知识和各项群训练的特征。 ② 掌握系统性、周期性、适宜负荷、区别对待 等训练原则,能在训练中科学合理运用。 ③ 能够根据训练内容和不同的人群选择科学合 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④掌握训练计划制订和实施的步骤与方法,能 够根据训练任务合理制订训练计划并组织实施。 |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
2 |
体育运动心理理论与运用 |
①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 分析。 ② 运动动机、兴趣激发 和培养。 ③ 运动中感觉、知觉、 记忆等规律把握与运用。 ④ 心理技能训练。 ⑤ 比赛中的心理问题辅导与调节。 |
① 理解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②了解运动动机的概念、种类,掌握运动动机 的培养与激发。 ③ 掌握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概念与规律。 ④ 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掌握运动 技能的迁移。 ⑤ 了解心理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⑥ 掌握针对运动员的个性化心理训练技能、放 松训练、注意集中训练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⑦ 理解比赛心理的特点和目标设定的理论原则。 ⑧ 掌握运动员唤醒状态、比赛心理准备和状态 调节的方法。 ⑨ 掌握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
体育运动心理理论与运用 |
3 |
运动项目专项训练 |
①训练计划制订。 ②训练计划实施。 ③训练效果反馈和评估。 ④竞赛方案制订。 ⑤临场实战指导。 ⑥赛后分析与总结。 ⑦比赛组织与执裁。 |
① 掌握各项技术动作要领及动作方法,具备技术动 作的讲解和示范能力,能在比赛中合理运用各项技术。 ② 掌握各种进攻与防守战术的内涵、方法与技巧,具备各种战术的讲解和演示能力,能在比赛中合理运用各种战术。 ③ 掌握项目教学与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具备从事专业训练、教学指导和项目培训与推广等工作的能力。 ④ 掌握竞赛的组织、编排与管理知识与方法, 熟知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具备竞赛组织及执裁能力。 |
|
4 |
体能训练(一)(二)(三)(四) |
①体能评价与诊断。 ②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 |
① 掌握体能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 ② 了解体能构成要素,掌握体能测试和评价的方法。 ③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结构和特点,掌握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体能训练计划制订的理论和方法。 |
体能训练(一)(二)(三)(四) |
5 |
运动损伤与防护 |
①运动损伤预防。 ②运动损伤诊断与分析。 ③运动损伤康复训练。 |
① 了解运动损伤的概念、分类与发生的原因, 掌握运动损伤预防、康复锻炼的原则和方法。 ② 掌握一般运动损伤的症状及病理知识和检查 手段,能够对一般运动损伤进行初步的判断和检查。 ③ 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一般疗法,能够对运动损伤及疾病进行紧急处理。 ④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康复训练技能。 |
运动损伤与防护 |
6 |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一)(二) |
①赛事组织。 ②比赛执裁。 ③赛事管理。 |
① 了解赛事规程、规则的内容与制订方法,掌握竞赛编排方法,能够胜任竞赛组织与编排等工作。 ②掌握竞赛的规则与裁判法知识,具备临场记录、执裁等能力。 ③熟悉场地器材安全检查工作,掌握应急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具备安全保障与紧急事故等工作的协调能力。 |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一)(二) |
7 |
田径实训 |
①素质训练 ②技术训练。 ③赛事组织。 |
① 技术训练包括短跑、长跑、跳远、跳高和铅球等项目的基本技术。 ②掌握田径项目的相关技术。 ③了解赛事组织的流程和关键环节。掌握赛事筹备、执行和总结的各个阶段。 |
运动专项训练实训 |
3.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单项技能实训、综合能力实训、生产性实训,以及认识实习、岗位实习。
专业实践课程类别内容及周数
专业实践环节类别 |
实践内容 |
实践周数 |
实训 |
单项技能实训 |
项目1:运动训练实训项目 |
4周 |
项目2:运动训练裁判实训项目 |
4周 |
综合能力实训 |
项目1:专项项目实训 |
4周 |
项目2:体育赛事组织实训 |
4周 |
项目3:体能实训 |
4周 |
项目4:田径项目实训 |
2周 |
实习 |
认识实习 |
体育赛事观摩与训练指导 |
5周 |
岗位实习 |
健身指导 体育教学 |
19周 |
4.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体育游戏、健美操、体育绘图、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史等5门课程。(基于课程考核等级评定标准,证书考取可与相应学期选修课程进行学分置换)
5.专业综合能力考核:运动专项技能考核、运动理论知识考核、体能素质考核、教学与训练能力考核、赛事组织与裁判能力考核。
(三)素质拓展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基本素质拓展、综合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选修,包括以下教学内容:
基本素质模块:入学教育、国防教育与军训、毕业教育、劳动实践、大学生安全教育等5个模块。
综合素质拓展模块:社团活动、人文素质讲座、劳动教育讲座、 体育实践、 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大学生创业特训营等7个模块。
专业素质拓展选修课程:体育赛事经营管理、奥林匹克运动2个模块。
(四)相关要求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思政课程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在思政课程中有机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内容;结合实际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开设安全教育(含典型案例事故分析)、社会责任、绿色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现代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运动训练实际案例等有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开设体育游戏、体育史等特色课程;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八、教学安排
(一)时间分配表
学期 周 数 项目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合计周数 |
一 |
二 |
一 |
二 |
一 |
二 |
课程教学 |
15 |
18 |
17 |
18 |
0 |
0 |
68 |
入学教育、军训 |
2 |
0 |
0 |
0 |
0 |
0 |
2 |
劳动实践 |
0 |
0 |
1 |
0 |
0 |
0 |
1 |
专业实训模块 |
0 |
0 |
0 |
0 |
14 |
0 |
14 |
岗位实习 |
0 |
0 |
0 |
0 |
5 |
19 |
24 |
毕业教育 |
0 |
0 |
0 |
0 |
0 |
1 |
1 |
职业技能(资格)、1+X证书考试、技能大赛辅导 |
贯穿于4个学期,每学期1学分,不计入总学时。 |
0 |
0 |
0 |
假期 |
1 |
1 |
1 |
1 |
1 |
0 |
5 |
考试 |
1 |
1 |
1 |
1 |
0 |
0 |
4 |
合计 |
19 |
20 |
20 |
20 |
20 |
20 |
119 |
(二)教学环节统计表(总计2958学时,157学分)
课程类别 |
学时 |
学分 |
占总学时比例 |
占总学分比例 |
理论 |
实践 |
理论 |
实践 |
公共基础课程 |
公共必修课程 |
355 |
175 |
32 |
39.49% |
8.50% |
20.38% |
公共选修课程 |
128 |
0 |
8 |
14.24% |
0.00% |
5.10% |
小计 |
483 |
175 |
40 |
53.73% |
8.50% |
25.48% |
专业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 |
164 |
190 |
22 |
18.24% |
9.23% |
14.01% |
专业核心课程 |
228 |
438 |
38 |
25.36% |
21.27% |
24.20% |
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
24 |
116 |
5 |
2.67% |
5.63% |
3.18% |
专业实践课程 |
0 |
1140 |
38 |
0.00% |
55.37% |
24.20% |
专业综合能力考核 |
0 |
0 |
2 |
0.00% |
0.00% |
1.27% |
小计 |
695 |
1884 |
105 |
46.27% |
91.50% |
66.88% |
素质拓展课程 |
基本素质 |
0 |
0 |
5 |
0.00% |
0.00% |
3.18% |
综合素质拓展 |
0 |
0 |
7 |
0.00% |
0.00% |
4.46% |
专业素质拓展选修 |
0 |
0 |
0 |
0.00% |
0.00% |
0.00% |
小计 |
0 |
0 |
12 |
0.00% |
0.00% |
7.64% |
总学时(学分)数 |
911 |
2059 |
157 |
100.00% |
100.00% |
100.00% |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见附表1
九、师资队伍
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
(一)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0:1,“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数比例不低于60%,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能够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行业机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行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立定期开展专业(学科)教研机制。
(二)专业带头人
校内专业带头人是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出身,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运动训练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有丰富的体育行业管理和运营经验;精通体育各类项目的知识与技能,能指导专业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开展运动训练相关科研和社会服务,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专任教师
①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
②原则上具有本专业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③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应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
④具有本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
⑤能够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
⑥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等教法改革;
⑦能够跟踪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前沿,开展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
⑧专业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机构或实训基地锻炼,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机构实践经历。
(四)兼职教师
主要从运动训练专业相关行业企业聘任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了解教育教学规律,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
十、教学条件
(一)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
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条件。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具有互联网接入或无线网络环境及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安防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
建立运动训练专业的实验、实训室,配备体能训练中心、健身房等设备设施,实验、实训环境与设备设施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实训项目注重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同时,配备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建立运动训练专业实验、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确保能够顺利开展运动训练专业相关实验、实训活动。
运动训练专业实训(实验)室
功能:承担《运动专项训练》课程教学任务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
序号 |
设 备 名 称 |
用途 |
单位 |
基本配置 |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
1 |
篮球场 |
专项训练 |
专项训练 |
12 |
专项训练、 体能训练、 体育等级测试 |
2 |
足球场 |
专项训练 |
专项训练 |
1 |
3 |
羽毛球场 |
专项训练 |
专项训练 |
8 |
运动训练专业 实训(实验)室
功能:承担《运动专项训练》、《体能训练》课程教学任务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
序号 |
设 备 名 称 |
用途 |
单位 |
基本配置 |
适用范围(职业鉴定项目) |
1 |
深蹲杠铃架 |
运动实训 |
台 |
1 |
运动实训 运动员等级证书 |
2 |
立式磁控车 |
运动实训 |
台 |
4 |
3 |
卧式磁控车 |
运动实训 |
台 |
4 |
4 |
磁控椭圆机 |
运动实训 |
台 |
2 |
5 |
腹肌板 |
运动实训 |
台 |
2 |
6 |
深蹲杠铃架 |
运动实训 |
台 |
4 |
7 |
立式磁控车 |
运动实训 |
台 |
4 |
校外实训基地
序号 |
实训基地名称 |
主要实训项目 |
所需实训设备 |
实训指导及实训实习管理模式 |
1 |
滨州市羽毛球队训练基地 |
羽毛球、体能训练 |
羽毛球场、田径赛道 |
校内、外指导相结合 |
2 |
滨州焕然健身训练营 |
专项训练 |
足球、篮球、椭圆机、杠铃架、腹肌板 |
校内、外指导相结合 |
3 |
超越篮球馆 |
篮球 |
篮球、篮球场 |
校内、外指导相结合 |
4 |
全民健身广场 |
专项训练 |
田径赛道、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 |
校内、外指导相结合 |
3.实习场所基本要求
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对实习单位的有关要求,经实地考察后,确定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条件完备且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与学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单位成为实习基地,并签署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协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未来就业需求,实习基地应能提供运动训练等与本专业对口的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运动训练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完成实习质量评价,做好学生实习服务和管理工作,有保证实习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依法依规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
(二)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和《滨州科技职业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经过规范程序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专业课程教材应体现本行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新形态,并通过数字教材、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更新。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教育等行业领域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规范等;运动类基础训练等专业学术期刊和有关实务案例类图书和专业学术期刊等。及时配置新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管理方式、新服务方式等相关的图书文献。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运动交互软件、数字教材、可穿戴运动设备等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软件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校内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实验室、 电子阅览室等,全部接入校园网。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资源网站,将体育专业相关课程与赛事组织策划经典案例等相关教学内容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学习,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所有课程全部建设有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等;专业核心课程使用数字教材.此外,充分利用电子书籍、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针对性,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十一、质量保障
(一)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吸纳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评价,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教育督导和社会监督,健全综合评价。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堂评价、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资源建设等质量保障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二)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日常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三)教研室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中备课制度,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立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十二、毕业要求
(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培养规格,完成规定的实习实训,全部课程考核合格或修满学分,准予毕业。
(二)本专业学生毕业完成本方案所有规定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毕业设计成绩合格。
(三)接受职业培训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证书等学习成果,经学校认定,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学历教育学分;达到学业要求的,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十三、其他说明
凡在省级及以上教育、科技或文化体育等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职业技能竞赛、 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课程竞赛、体育比赛、科技制作竞赛、艺术类比赛(展评)等学院认定的竞赛中获奖者,经学生申请、二级学院审核、教务与科研处批准,可置换相应课程学分。
奖项级别及学分置换标准
项 目 |
级 别 |
获奖等级 |
学分置换标准 |
证明材料 |
学科技能 创新创业 科技创新程 科技制作大赛 |
世界级 |
一等奖 |
16 |
获 奖 证 书 或 佐 证 材 料 |
二等奖 |
12 |
三等奖 |
8 |
国家级 |
一等奖 |
12 |
二等奖 |
8 |
三等奖 |
6 |
省部级 |
一等奖 |
6 |
二等奖 |
4 |
三等奖 |
2 |
文化体育竞赛(展评) |
世界级 |
一等奖 |
16 |
二等奖 |
12 |
三等奖 |
8 |
国家级 |
一等奖 |
12 |
二等奖 |
8 |
三等奖 |
6 |
省级 |
一等奖 |
6 |
二等奖 |
4 |
三等奖 |
2 |
职业资格证 |
人社部 |
社会体育指导员 健身指导 |
可与相关课程进行学分置换 |
国家体育总局 |
职业等级证书 |
说明:1.团体将成员学分以统计个人学分标准认定。
2.本表列出的最高项为一等奖,最低项为三等奖。如设立的最高奖为特等奖,则按照相应级别的一等奖置换学分,以此类推。如设立优秀奖,则按照相应级别的三等奖置换学分。